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督导专家听课笔记 ——听陈占国老师的“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

发布时间:2023-12-18    作者:    点击量: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做好课堂教学检查、总结、剖析、评估、指导等系列工作,为课堂教学质量保驾护航,是督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推出“督导专家听课笔记”专栏。希望通过督导专家听课反馈,能够拉近督导专家与任课教师的距离,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向全校教师推广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动我校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半导体器件物理”课是电子学院最早获批的唯一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于2019年入选吉林大学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课程主讲团队2014年获评为吉林省高等院校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陈占国教授一直担任课程主讲,他授课认真负责,教学效果优异,深受学生喜爱,曾获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卓越奖”。今天我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感觉作为“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的确是名副其实。

一、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做好课程思政

距离上课还有十几分钟,陈老师就已到达教室,巡察学生是否做好课前准备。对坐在后排的学生,提醒他们到前排就座,并询问听课时有无困难,这种亲和力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

这堂课的内容是第三章双极结型晶体管。陈老师非常重视与学生的目光交流,注意学生的听课表情和状态,判断学生是否听懂,从而有意识地控制讲解的深度与授课的语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内容之中。

课间许多同学围着陈老师提问题,他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我想只有关心学生、具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才能做好课程思政。

二、科学精神是理工科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

在讲述世界结型晶体管发展史时,陈老师着重介绍了点接触晶体管和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发明过程。为了克服电子管体积大和可靠性低的问题,1945年,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固体物理学研究小组,物理学家肖克莱担任组长,想寻求一种固体器件代替真空电子管。1947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锗点接触晶体管。1950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结型晶体管,晶体管的发明正式开启了信息化时代的大幕。1956年,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因为对晶体管发明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陈老师在讲述这段科学史时特别指出科学研究对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价值,强调了科学研究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赞扬了肖克莱实事求是、励精图治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成功是源于辛勤的汗水”。我想通过陈老师这段晶体管发展史的讲授,同学们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三、爱国情怀永远是课程思政的主旋律

在讲授我国晶体管发展历史时,陈老师首先讲述了我们电子学院创始人、著名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鼎三教授的爱国故事。1955年,高先生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来到了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物理系,创建了半导体研究组。1956年,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只锗大功率整流器件。同年,又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锗点接触晶体管,开辟了我国半导体器件的研究先河。1959年,他创建了电子学院前身半导体系并担任系主任。陈老师强调,“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家国情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事业才是最崇高的事业。陈老师动情的讲授深深打动了学生,我想把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故事融入到课程中,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价值引领在与授课内容完美衔接

在讲授晶体管的工作模式、工作原理与应用时,陈老师指出晶体管有正向有源、反向有源、饱和、截止四种工作模式,只有在正向有源模式时,晶体管才能实现最重要的作用信号放大。随后,陈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正向有源模式下,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这样发射区中的载流子才能正向注入到基区,跨越基区后被集电极收集,从而实现输出端信号的放大。这就好像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也要给自己正向的激励,甘于奉献自己,跨越艰难险阻,最后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放大。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既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了器件的工作机理,不知不觉中也实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我想这样溶盐于水的课程思政必然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课后与几位同学聊了聊,大家对陈老师的授课态度、教学水平都非常认可,评价很高。记得陈老师在学院教师培训会上说“最好的教育是熏陶,最好的思政是感动”,通过这次听课,我想陈老师真正做到了。他很自然、巧妙地将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课程怎能不受学生的喜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