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教学管理经验分享——法学院

发布时间:2023-12-25    作者:    点击量:

近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相关学院,推出“本科教学管理经验分享”专栏。希望通过经验分享,能够促进学院间的学习交流,提升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融合式教学与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本期分享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刘晓林教授


教学管理经验分享

凝心聚力,守正创新,探索一流本科教学服务与管理


2021年至今,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在分管校领导与教务处的指导下,在法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严格落实学校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统一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科学规范为工作要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一流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扎实做好调研,坚持以人为本

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法学院始终把师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座谈会、专题研讨会、教学论坛等面对面形式,以及各种在线问卷调查,学院得以充分了解师生状态、面临问题和意见建议等。学院在教学方面的新举措或新方案,也先在师生中进行广泛讨论和充分研究,从师生的关切点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教学管理各环节,学院与本科教学办公室时刻防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服务为先,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二、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本科课程

法学院不断完善聘用、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引育并举,打造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8名,其中教授58名、副教授29名、讲师21名,教师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下。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级人才的带头示范作用,不断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学院长期坚持国家级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以“两性一度”为指导,启动“一课工程”,开设一系列全英课程、小班课程和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和研讨室,智慧课堂建设初见成效。发挥《国际法》《法理学(上)》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商法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化教改研究,除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校级教研项目外,还补充设立院级教改项目,如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支持计划“一流课程”资助项目、法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综合考核方式教研项目、法学院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等,推动全院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打造更多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三全育人”,聚焦课程思政。制定《吉林大学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通过名师讲座、专项座谈、示范课程引领等方式,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全部课程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法学本科教学,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建立教材工作领导机制,完善教材工作体系

2021年以来,学院建立了由书记和院长任组长的教材工作组,统筹协调,完善了教材选用、规划、资助体系。2022年,学院获批吉林大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继续强化工作成效。首先是严肃教材选用纪律,严把选用教材的政治关和学术关,把教材选用工作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协同推进。其次是保障教材建设经费的持续投入,通过荣誉、津贴、资助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主编或者参编教材,成效显著,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学院教师共参与了19部高水平教材和7部被广泛使用的教辅用书的编撰工作,在全国法学教材领域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四、对标实务前沿,塑造实践能力

整合学年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虚拟仿真实验、业务实习、专业竞赛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模块,实施渐进深入的一体化专业训练,培养一流法律职业人才。2021年以来,在检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较强参考意义的模拟法庭类专业竞赛中,法学院代表队在国内外各类重大赛事上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国际级竞赛的季军1项、最佳书状奖1项,国家级竞赛冠军1项、季军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学,本科教学是吉林大学的传统优势。法学院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不断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以法律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为路径、以法律思维方式养成为目的,发挥国家级人才在一线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标志性示范性教学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持续培养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