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2024秋季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项督导工作,9月2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中心校区逸夫楼109教室召开了2024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第二场集体备课会。会议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陶莹主持。吉林大学本科督导专家组,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院长、石瑛副院长,“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参会。
集体备课会上,首先由刘雨佳老师代表备课组对课程专题《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示范教学和说课展示。刘雨佳老师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五个方面对专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专题教学内容从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出发,讨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阐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状与挑战,最后得出结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专题教学紧扣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安全观,推动学生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与会教师围绕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教学设计、做好学情分析、精选教学案例、运用经济学原理等主题,进行了补充备课。
王晓明老师认为,任课教师在授课中要有大局意识、视野开阔,结合教学对象专业和特点选择案例,思政课要注重对学生价值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本专题的讲授让学生对中国经济环境充满信心、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明确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王幼英老师从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和理论发展的角度,分别回顾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产业体系变革的过程,认为本专题最终的落脚点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立场。
吴自聪老师分享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生产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历史,认为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周玲玲老师从学理角度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理论,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也必然以此为根本依据。授课过程应阐述清新质生产力四个方面的内涵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也对教学内容、选题意义,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吴院长认为专题的选择紧扣教学要点,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专题内容方向正确、思路明晰,体现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建议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拓展理论视野,将课程课题化、学术化,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新发展。
集体备课会上,来自人文、社科、地学、工学、理学、医学等学部的13位督导专家全过程参与。督导专家组对本次集体备课会的形式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集体备课形式、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具体建议。
督导专家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明确高等教育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将价值塑造放在首位。要以学生为中心,回应学生关切,挑选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加强课堂管理,增加课堂互动,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优势。
集体备课会上,石瑛副院长最后代表学院向督导组专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的一贯支持表示感谢,并对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全体任课教师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全体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讲好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育人的根本问题出发,讲出思政课的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教学对象的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采用多样化授课形式,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质量。三是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改革举措,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四是主动提升自身本领,践行教育家精神,把每一节课讲好,为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集思广益集众智,集体备课促成效。此次集体备课会对深度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专项督导、推动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