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教学管理经验分享——物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4-01-05    作者:    点击量:

近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相关学院,推出“本科教学管理经验分享”专栏。希望通过经验分享,能够促进学院间的学习交流,提升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融合式教学与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本期分享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  王海军教授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前身始建于1952年,由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等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创建。学院始终坚持“知识、能力、信心、人格”多维度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稳步提升。现将主要工作成果及教学管理经验分享如下。

一、教学管理方面

1.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学院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学院成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作、招生宣传工作、科普工作实践教学工作小组,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负责人,推进学院各项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2.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学院每学期召开2次学生座谈会,积极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学院教学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3.举办教学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促进学习交流。学院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理论课研讨会、实验课研讨会、课程建设研讨会、师生互动促进会等,为广大教学一线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方面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介绍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著名物理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此外,学院以12门物理主干课程为基础,打造优质课程团队,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建立扎实的物理知识体系。在实验、实践环节,2022版培养方案在开设《物理演示实验》、《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6门必修课的同时,增加了《研究性近代物理实验》、《CUPT 实验》、《科研训练》等3门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物理实验内容进行拓展性学习。

经过多年积累,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了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5门省级精品课程。近5年建设出版教材11部,其中《力学》教材获评国家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三、专业建设方面

学院继续夯实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两个一流本科专业,重点建设优势专业,持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计算物理、高压物理专业建设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继续打造一流专业。学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在物理学(唐敖庆班)和物理学院(中俄联合培养)专业的基础上,学院陆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达成了“3+1+1”联合培养项目协议,更深度地推进专业建设合作,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院正积极推进开办“吉林大学-原子能院吴有训物理学英才班”,旨在拓展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联动培养,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为培养核物理科学人才贡献力量。

四、教学改革方面

学院对教学改革方面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目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院教师也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3年,获批各级教改立项20项,发表教学论文12篇,获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张汉壮教授荣获全国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最新制定的2022版培养方案中对本科生课程进行了重构。首先为配合物理课程的进度,数学类和化学类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其次,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技术导论、C语言改为高级程序设计,课程内容也做相应调整,推进实现“计算物理+”;再次,依托良好的科研资源开设高压物理实验、高压科学与技术等前沿类课程, 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起到积极作用。此外,提高选修课学时比例包括《量子场论》、《李群李代数》等本研贯通、科研实践类、新兴学科领域及交叉学科课程,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后,将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高年级主干课程改为第六、七学期滚动授课,使保研学生在学习进度上与全国顶尖高校接轨,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求学深造。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近3年,物理学院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篇,每年参加学科相关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以上,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0项以上。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与所有老师一起,不断提升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