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相关学院,推出“本科教学管理经验分享”专栏。希望通过经验分享,能够促进学院间的学习交流,提升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融合式教学与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本期分享人: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张永刚教授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始建于1976年,由著名教育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王湘浩院士创建,是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学院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并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我从2020年12月履职以来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在保持学院原有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新跨越,二是如何高效优质的做好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唐敖庆理科试验班、共计2000多名本科生的教学管理工作。经过近3年的学习、调研和工作实践,我在夯实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机制和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夯实专业建设
学院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一直是吉林大学的标杆。“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宗旨,更是专业建设永恒的追求。学院依靠一批有热情并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参考教育工程认证要求,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聚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法和教材建设,同时结合科研方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并对教学成果培育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增加了投入,进一步夯实本科专业基础建设。
2020年底物联网工程专业提交认证申请,2021年11月完成线上认证、专家入校考查等工作,得到专家高度认可,顺利通过认证。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1年和2017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于2023年11月底进行第三次工程教育认证。截止到目前,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创新培养机制
一流专业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培养机制提升方面做了一系列创新工作。一是在最新制定的2022版培养方案中对本科生实训课程进行了重构,开设了《计算机学科前沿课》、《计算思维》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前沿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科学工具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举办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系列报告和本科生科研日活动,截止到目前已举办16期。通过以上活动,帮助本科生扩大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是依托华为ICT学院,定期举办AI主题创新训练营和竞赛辅导,并举办吉林大学首届网络安全比赛和华为ICT比赛,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国际级赛事。2023年我院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刘志辉带领的队伍在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金子贺带领的队伍在2023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荣获银牌。四是以教育部”101计划”为契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以来,已有《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云计算技术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和《数据库系统原理》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成果一等奖2项。

此外,聚焦核心课程建设,通过教学工作坊等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目前学院已举办相关活动20余场,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三、提升管理水平
在工作中重视制度建设,组织院教学委员会起草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如《本科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本科教学奖励办法》等,确保主管工作的标准化和连续性,强化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同时对教务办公室进行了人员扩充和优化,初步形成了一直年轻、有活力、干劲足、分工明确的教学管理团队,秉持为学生、教师和教学服务的原则,一道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强有力地保证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答辩等本科教学日程工作顺利运行,出色地完成了教育工程认证、唐班选拔、专业分流、推荐免试、转专业、大创立项、大创结项等工作,得到师生好评,并获得吉林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本科教学管理无小事,不仅因为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部分,而且本科生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本科教学管理是一项光荣而富有使命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未来需要更加投入、更加细心、更加努力。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发扬我校“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