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相关学院,推出“本科教学管理经验分享”专栏。希望通过经验分享,能够促进学院间的学习交流,提升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融合式教学与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__local/0/52/7D/0DA1F2BDE57CDDCC93D0791E8B2_E726595A_2BDA3.png)
本期分享人: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辛颖教授
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的基石,教学环节对于医学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学院对医学教育教学工作高度重视,紧密协同全院教职工,多措并举、夯实基础、多科融合、强化实践,从新医科专业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胜任力提升以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相关教学管理经验分享如下。
一、多科融合,本科专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面向新医科建设要求和国家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学院协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数学学院联合设计并建设“生物医学科学”本科专业,培养医学及大健康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2021年专业获批,2022年和2023年招收本科生均实现高分段录取,成为热门报考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创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设计多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和专业整合课程,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实施小班授课和导师制,逐步构建特色生物医学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与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构建“本-硕-博直通”的国际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本科专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谱写新篇章
学院以国家级科研课题为支撑,以各级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基础医学竞赛为激励,以课内外实践融合的“三段式”阶梯培养为路径,将医学各专业本科生科研思维与技能的提升贯穿整个基础医学培养阶段。近3年,学院共获得带教长学制基础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0余项;承担500余名学生的开放创新实验和科研训练;组织指导本科生参加我国基础医学领域最高级别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共获金奖13项,银奖7项,铜奖5项,同时获得最佳学术奖、最佳风采奖、最佳团队合作奖、高校优秀组织奖单项奖9项,获奖总数居国内同行高校前列。此外,承办该项赛事第八届全国总决赛,有效提升了我校医学学科的国内声誉和影响力,实现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__local/0/3C/D5/1894C2E99934BEB2F87B0633678_45577A3A_BEF57.png)
三、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师胜任力
学院通过政策激励、绑带传承、推进改革、严抓课堂等举措,有效激发教师教学内驱力,夯实教师教学能力。学院实施新老教师 “一对一”带教制,全学科覆盖的逐级试讲制,学期教学档案复查制。建立领导班子、教学委员会、督学委员会的三级全员听课制,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包括示范教学、教学比赛培训、一流课程建设、思政专项研讨等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借助培养方案的修订及信息化对教学的赋能,政策与引导并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式上将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智慧化和个性化的新形态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多维度、多层面激发教师的教学投入,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四、夯实基础,优化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
学院积极投身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在线开设15门慕课课程,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元素库的建设。建设首批医学新形态数字融合AI课程《病理学》与《组织学与胚胎学》并上线运行。2023年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目前学院共建设完成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2项。不断加强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更新补充教学仪器设备1123台套,但与国内一流示范中心尚存差距;积极提升平台信息化水平,建设完成基础医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与智慧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虚拟机能教学项目及形态学数字化样本7000余项。2022年,示范中心成为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副组长单位。
![](/__local/D/8A/83/8FCD0DCAE099B7F56890524DACB_ECC5FE14_7E26D.png)
![](/__local/F/22/81/3482B630751D4EE1243099BC67B_D5736867_5329B.png)
今后,学院将进一步以新医科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融合学习、融合实践、融合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扬我校“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推动基础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