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次参加社科学部督导组集体线上听课有感
各位督导专家好!
根据学校领导的要求,近一个月内本届督导委员会在教发中心的安排下,有序开展了两轮(还在进行中)八个督导组分别集体线上听课。我参加了社科学部督导组两次线上听课,有些感想,现与大家分享、交流。期待在本月29日督导委员会主任与组长联席会议时听到各督导组介绍情况、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如果大家都认为集体线上听课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督导方式,建议将其制度化。
我两次参加社科督导组集体听课有几点真切的感受:这种集体线上听课方式具有真实性、专业性、权威性和建设性的特点。
真实性:线上听课可以观察到教师授课真实的场景,即可以了解教师的授课过程的真实情况,又可以观察到学生听课的真实反应,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
专业性: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如果跨学科、跨专业进行督导往往注重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形式的方面,无法真正对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关键是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设置的目标。各学部集体听课,融合了同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督导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提出专业性的改进意见。我们社科学部在集体听课时,就发现了有的年轻教师教学内容观点陈旧、有的教师授课举例不够贴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非同行督导很难发现的,但这又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到的是否是准确的知识的问题。
权威性:权威性不是由于督导专家的身份决定的,而是由督导专家提出的改进建议的合理性形成的。集体听课、集体讨论每一门课的讲授情况,可以有效地防止督导专家的个人偏好而影响督导建议的公允性、合理性。
建设性: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而授课教师对督导组的建议的接受性决定了督导的改进建议是否会内化于心并融入教师未来的授课过程。这种主体的可接受性决定了督导专家建议的内容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建议的传达方式也要体现督导专家的善意和温情。督导专家向教师提出改进建议要注意方式(教师不是法官高高在上宣读审判书,而是教师中平等的一员,只是因为角色的安排才有了督导的身份),应引起授课老师的共情,才能形成共识。社科学部督导组采取了集体听课,集体讨论形成课程改进建议,并委托授课教师所在学院的督导专家,代表督导组向授课教师直接传达督导组的改进建议,这样的目的就是在不伤害授课年轻教师自尊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的建议。
以上感想不知是否合适,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我们的目的是共同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落实学校提出的以“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办学目标。能有机会与各位督导老师一起共事,为实现学校这一办学目标做出一点贡献而深感荣幸!
周光辉
2025年4月25日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