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教学管理经验分享——夯基固本奋进路 惟实励新谱新篇 新时代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吉大化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3-06-26    作者:    点击量:

近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相关学院,推出“本科教学管理经验分享”专栏。希望通过经验分享,能够促进学院间的学习交流,提升学院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融合式教学与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本期分享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副院长郭玉鹏教授


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七十年余来,始终秉承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等老一辈化学家“重理论、重实践”的教育思想和“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教学传统,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以两院院士、教学名师、行业巨擘等为代表的大批杰出人才。长期以来,化学学院教学管理团队聚焦“全面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核心目标,在注重统筹推进、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汇聚育人合力等方面明确着眼点,找准立足点,探索出了兼具吉大特征、化学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之路。

一、以“守正”为本,聚焦统筹到位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遵循“教”和“学”的“两规律”,基于学生知识结构与运用能力曲线上升过程的螺旋式,联动教师共同对所学知识、原理进行再学习、再认知、再思考,“师师间”“师生间”围绕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等方面进行常态化专题研讨,构建了不同层级、不同层面的交流、研讨、互访模式,打造了强化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科学实践课”等高阶课程,为贯通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学院建有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跨阶段、多维度、全口径收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追踪反馈等信息,为动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设计提供决策。适逢学科创建七十周年,组织各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教学与管理服务相关人员围绕学科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平台整合利用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梳理,25万字的成果被北大核心期刊《化学教育》收录并以专刊形式公开发表,总结、凝练的“三范式、四融合:化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基础学科化学拔尖人才育人模式与路径获评教学成果奖。


二、以“协同”谋进,精准发力到位

对标新时代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将科技前沿成果快速、高效引入教学环节,做好课程衔接性设计,以学科竞赛、“知行计划”项目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延伸学生知识学习时间与拓展能力提升空间的同时,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资源,与荷兰的格罗宁根、英国的布里斯托等高校、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知名学府、科研院所共建助力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思维提升的“阶梯式”、外延式实践育人平台,打造了多维互动、协同推进的“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开辟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学成”与“洄游”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新路径。近十年来,培养的在读本科生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先后荣获国际Biomod、iGEM金奖,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互联网+、挑战杯等奖励50余项,毕业生广泛就职于科技部、工信部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中石化、华为等企事业单位,学生“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等特征持续凸显。


三、以“保障”提质,引领示范到位

为实现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解决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模式与教师发展困境的问题,学院把握“点、线、面”等关键环节,以“试讲试做、申报教改项目、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为抓手,组建了由学术造诣高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的国家级教学团队,构建了“三阶式”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模式,从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层面,多措并举持续为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与团队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十年来,1人获评国家教学名师,2人获评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人获评省教学名师,5人获得吉林大学“卓越教师”称号。学院获评4个国家一流专业;全国拔尖计划1.0、2.0首批入选的基地;打造10门国家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一流课程;出版了3套系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1项国家级教材建设奖,形成了教学成果的聚集效应,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已被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广泛借鉴,学科育人育才成效显著。